文/瑞財經 孫肅博
2025年春晚,宇樹科技的仿生機器人火了。
農歷正月十五,宇樹科技在京東正式上架開售機器人Unitree H1和G1,單價分別為65萬和9.9萬元,打響了人形機器人商業(yè)化的第一槍。不過當時僅上架不到一天,兩款機器人就因存量不夠現貨而被迫下架。
據了解,國內外機器人產業(yè)鏈目前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零部件供不應求。而在機器人所有的零部件中,靈巧手是最重要的。靈巧手中,空心杯電機又是核心。
因此,國內的鳴志電器(603728.SH)和兆威機電(003021.SZ)這兩家空心杯電機生產商近年來備受關注。
去年11月,在深圳高交會上,兆威機電發(fā)布了自研的第一代靈巧手產品。該產品有 17 個自由度,能模擬人手動作。一經問世,引起業(yè)界廣泛關注。
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來看,推出靈巧手后,兆威機電的股價一路狂飆。據WIND數據,兆威機電股價從年初到現在已上漲40%,總市值一度逼近400億。
近期,已在A股市場摸爬滾打了五年的兆威機電也趁著資本市場“A H”的浪潮,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遞表港交所前,兆威機電的實控人李海周夫婦進行了一波減持操作,共套現了3.23億元。
01
A股上市當年業(yè)績下滑遭問詢
1970年,李海周出生于梅州一個普通家庭。
20歲那年,李海周聽朋友說深圳遍地是機會,于是便坐上了前往深圳的大巴車。苦于沒錢做生意,他只能先進到一家電子廠做加料員。因為勤奮好學,李海周當時成了各個部門都搶著要的員工。
1997年,李海周終于實現自己當老板的夢想,在寶安區(qū)創(chuàng)辦了一家塑料制品廠。憑借著李海周的努力和堅持,這家小小的塑料制品廠很快便開拓了屬于自己的市場。
談及早年在深圳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李海周一度認為自己是“趕上了好時候”。
在李海周創(chuàng)業(yè)的那個年代,馬達作為機電行業(yè)的關鍵部件,國內相關產業(yè)開始起步,馬達廠一家一家地開。李海周出手快準狠,瞄準了這個市場,2001年成立兆威機電,次年公司就成為了佳能、尼康、亞洲光學等企業(yè)的供應商。
隨后的日子里,兆威機電陸續(xù)開始進軍核心馬達部件、微型齒輪傳動系統(tǒng)領域,并將業(yè)務拓展到了汽車、通訊、智能家居、數碼電子產品等領域,成為了博世、華為、騰訊、美的、OPPO等知名企業(yè)的供應商。
2020年12月,兆威機電正式登陸深交所中小企業(yè)板。值得注意的是,直至遞表前,公司沒有引進任何外部股東,李海周和妻子謝燕玲作為共同實控人,可以控制公司88.29%的股份。
然而成功上市的當年,兆威機電卻收獲了一份不理想的成績單。2020年,公司實現營業(yè)收入11.95億元,同比下降32.97%;實現扣非歸母凈利2.32億元,同比下降33.40%;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1.47億元,同比下降66.55%。業(yè)績下滑的同時,兆威機電還決定向股東派發(fā)現金紅利1.07億元。
此舉迅速引來深交所的問詢,要求兆威機電說明公司上市首年業(yè)績大幅下滑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結合所處行業(yè)特點、公司發(fā)展階段等方面,補充說明制定此次利潤分配預案的依據、合理性。
兆威機電在回復中將業(yè)績下滑的原因之一歸因于新冠疫情,同時表示此次利潤分配預案是結合公司的業(yè)務發(fā)展需要及發(fā)展戰(zhàn)略等因素提出來的,充分考慮了廣大投資者的合理訴求和投資回報,符合相關規(guī)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公司業(yè)績下滑,但李海周、謝燕玲夫婦卻在2021年成功躋身進了富豪榜。胡潤研究院、白酒品牌衡昌燒坊聯合發(fā)布的《2021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顯示,李海周、謝燕玲夫婦憑借77億元人民幣的財富,成為梅州地區(qū)新上榜的富豪之一。
02
遞表前實控人夫婦套現超3億元
截至此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前,李海周、謝燕玲夫婦合計可以控制兆威機電62.54%的股份。
在A股上市后,有大量機構投資者入股了兆威機電,機構投資者數量最多時,達到82家。截至2025年3月31日,兆威機電擁有26家外部機構股東,持股比例約為8.43%。
2025年一季度,有8家機構股東減持了兆威機電股份。其中,還包括兆威機電的員工持股平臺共青城聚兆德投資管理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以下稱“聚兆德”)。
據瑞財經《預審IPO》統(tǒng)計,自2022年6月至2024年11月,聚兆德共減持了兆威機電約962.9萬股,套現金額合計約5.5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自兆威機電上市后,聚兆德的股權變動十分頻繁,向深交所遞表前尚有50位合伙人,其中也包括李海周、謝燕玲以及兩人的親屬李海、邱顯生、謝偉武、游敏勝、邱澤戀在內。
而截至此次遞表港交所前,聚兆德僅剩11位股東,李海周已不是合伙人,但謝燕玲仍持有份額10.2%。此外,李海周、謝燕玲的親屬邱顯生、邱澤戀也仍是合伙人之一,目前分別持有聚兆德1.52%、3.03%的份額。
據兆威機電2025年一季度報,截至2025年3月31日,兆威機電由李海周、謝燕玲夫婦全資持有的深圳前海兆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稱“兆威金融”)、共青城清墨創(chuàng)業(yè)投資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以下稱“清墨投資”)各持股35.44%、10.26%,由李海周直接持股18.18%,由聚兆德持股3.29%,由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永贏先進制造智選混合型發(fā)起式證券投資基金持股1.43%,由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持股1.33%,由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鵬華碳中和主題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持股1.3%,由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華商潤豐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持股0.33%,由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華商元亨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持股0.32%,由黃仁福持股0.3%。
而此次遞表港交所前一周,清墨投資減持了兆威機電1.33%的股權,合計套現了3.23億元。其中,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2,402,000股,減持均價為103.64元,套現2.49億元;通過大宗交易減持798,000股,減持均價為92.3元,套現7366萬元。
03
研發(fā)投入逐年增長
2022年,經歷了上市后業(yè)績連續(xù)下滑后,兆威機電終于實現營利雙增,營收同比微增1.09%至11.52億元,扣非歸母凈利同比微增3.42%至1.28億元。2023年,兆威機電的業(yè)績增幅仍不明顯,營收同比增長4.64%,扣非歸母凈利同比增長4.5%。
直到2024年,兆威機電才迎來大翻身,實現營收15.25億元,同比增長26.42%;扣非歸母凈利1.84億元,同比增長37.57%。
2022年-2024年及2025年1-3月(以下稱“報告期”),兆威機電的收入主要來自在多個行業(yè)銷售集成驅動產品及解決方案,包括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消費及醫(yī)療科技解決方案、先進工業(yè)及智造解決方案及具身機器人解決方案。
其中,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及消費及醫(yī)療科技解決方案是兆威機電的主要收入來源。報告期各期,兆威機電來自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收入分別為4.93億元、6.79億元、8.95、2.4億元,分別占各期總收入的42.8%、56.3%、58.7%、65.4%;來自消費及醫(yī)療科技解決方案的收入分別為4.72億元、3.9億元、4.88億元、9520.5萬元,分別占各期總收入的40.9%、32.3%、32%、25.9%。
可以看到,兆威機電來自消費及醫(yī)療科技解決方案的收入占比正逐年下降,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收入占比正逐年增長。
瑞財經《預審IPO》注意到,報告期各期,兆威機電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產品銷量及平均售價均有所上升,但消費及醫(yī)療科技解決方案的平均售價雖有所提高,產品銷量卻有所下滑。
2024年11月,兆威機電切入了具身機器人賽道,推出了自研的靈巧手產品。其在此次遞交的招股書中提到,預計全球具身機器人及相關產業(yè)市場規(guī)模將由2025年的166億元增長至2029年的1,620億元,期間復合年增長率高達77%,這一增速遠超兆威機電現有業(yè)務涉及的智能汽車、消費電子、醫(yī)療器械以及先進工業(yè)制造等領域的預期市場增長率。
不過,具身機器人技術目前仍處于快速迭代階段,持續(xù)的技術升級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以保持行業(yè)競爭力。此次赴港IPO,兆威機電的募資用途之一就是用于對靈巧手等自有品牌平臺化產品的開發(fā),覆蓋從微米級精度的手術機器人到需要快速負載調節(jié)的物流機器人等多樣化應用。
招股書顯示,從2022年到2024年,兆威機電的研發(fā)成本增加了約32.1%。而在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的三個月內,相較于2024年同期,其研發(fā)成本進一步增長了30.2%。
從各期研發(fā)成本的構成來看,兆威機電的研發(fā)成本持續(xù)增長主要是受到員工福利開支的推動。期內,兆威機電對人力資源的投入持續(xù)加大,而對材料成本的控制相對穩(wěn)定。
需要指出的是,截至2025年3月31日,兆威機電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約為3.59億元。但同期,其1年內需結清的貿易應付款項及應付票據合計約4.16億元,計息銀行借款約為2.35億元。
2024年度,兆威機電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fā)現金紅利2.85元(含稅),共派發(fā)現金紅利約6845.8萬元(含稅)。
附:兆威機電上市發(fā)行中介機構清單
聯席保薦人:招商證券(香港)有限公司、德意志證券亞洲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上海市錦天城(深圳)律師事務所
核數師兼申報會計師:安永會計師事務所
行業(yè)顧問:弗若斯特沙利文
來源:瑞財經
作者:孫肅博
相關標簽:
預審IPO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fā)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