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以來,銀行全收益指數年內累計漲幅超15%,部分投資者對銀行股短期估值存在擔憂。估值水平上升后,銀行之后修復空間如何理解?股息率因股價上漲而降低,是否會對依賴股息收入的長期配置資金吸引力降低?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銀行股息率仍具吸引力。銀行指數股息率從2024年初的6%降至當前4%,但仍顯著高于10年期國債收益率(1.7%)。在“資產荒”背景下,仍是險資等長期資金的核心配置方向。
市凈率(PB)修復至歷史中樞。當前銀行板塊的PB估值水平0.74x,仍不足1Xpb,處于過去10年中樞水平。
2024年以來,中證銀行指數的PB估值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年8月8日
如何看待銀行股合理估值?
維度一:看銀行收益率與ROE
拉長周期來看,銀行股投資回報率近似等同于獲取銀行ROE(2012年以來年化收益率約13%);但2020年以來銀行持有年化回報率(約7.7%)與穩(wěn)健ROE(約10%)存在明顯背離,這表明當前銀行股仍處在估值“填權”過程。
維度二:以海外銀行為鑒,國內上市銀行估值提升存在合理性
(1)從盈利能力維度,國內四大行ROE水平與美國相近
從ROE維度,2024年國內四大行ROE水平為10.2%,美國四大行ROE為11.3%。其中,中、美四大行ROA分別為0.77%、0.95%。但從估值維度來看,當前國內四大行平均靜態(tài)估值為0.76xPB,遠不及美國四大行(1.55xPB)。
若僅從盈利能力的線性外推,無論從ROA還是ROE來比較,國內四大行估值修復至1倍是存在合理性的(國內大行的估值水平基本錨定了上市銀行平均估值水平)。
(2)基于股息率角度,中國四大行業(yè)績和分紅相較于海外更具備確定性
從股息率來看,國內四大行股息率為4.1%(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為1.7%),美國四大行股息率為2.0%,低于十年期美債收益率(4.35%)。基于分紅及業(yè)績穩(wěn)定性維度,在當前股息率策略下,國內銀行相較于海外四大行更應給予確定性估值溢價:
①國內銀行分紅率穩(wěn)定性更優(yōu):從分紅率來看,2024年國內四大行為30%,并且連續(xù)多年不變。反觀美國四大行,2024年平均分紅率為28%,不及國內四大行,且分紅率波動大,例如2020年平均分紅率為53%,但2021年平均分紅率為19%。分紅率的波動,也意味著股息率的相對不確定性。
②國內銀行業(yè)績確定性更強:從業(yè)績表現來看,2015年以來國內四大行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標準差為3.1%,而美國四大行的標準差為43%,也意味著業(yè)績的可預測性更低。如果以撥備覆蓋率去衡量“業(yè)績調節(jié)”儲備情況,2024年國內四大行平均撥備覆蓋率為238%,而美國四大行為215%,側面也驗證了國內四大行更強的穩(wěn)定業(yè)績能力。
當前銀行板塊股息率約4%,遠超約1.7%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年8月8日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四大行估值雖然可以作為借鑒,但并不具備完全可比性。實際上,中美銀行在展業(yè)范疇上,就具備本質差別:國內金融機構為分業(yè)經營,但美國銀行業(yè)是混業(yè)經營,且資金使用工具更為豐富,這也就意味著美國銀行業(yè)對于經濟周期的反應是更具備彈性的(主要來自于非息業(yè)務收入,投行業(yè)務、財富管理業(yè)務等等)。經濟環(huán)境、資產結構、收入結構差異下,僅僅以ROE水平去對標估值并不完全合理。
針對銀行板塊的ETF工具怎么選?
當大家在選擇銀行ETF的時候,本質上還是認為紅利資產有配置價值,也希望獲得股息率和不錯的收益。同樣是在銀行ETF賽道上,有一個ETF的超額收益突出,同樣是跟蹤中證銀行指數,銀行ETF易方達的收益表現最好,相較于同類ETF超額收益更高。
銀行ETF易方達(516310,聯接:161121/009860)最新規(guī)模21億元,近三年、近一年、近三月超額收益均為同類第一。銀行ETF易方達通過精細化管理,在嚴格控制跟蹤誤差的基礎上,力爭獲取長期穩(wěn)定的超額收益。
銀行ETF易方達:超額收益為同類第一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年8月8日,統計范圍為跟蹤同一標的指數的ETF
來源:有連云
相關標簽:
銀行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fā)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